公元前491年(离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准备出关(下面所提到的“关”就代表函谷关),被函谷关关令尹喜拦下要求写出他一生的人生感悟(老子的名声此前已经很大很大了,孔子都专门前去拜拜多次,你说名声大不大!)。迫于守关再三邀请老子写下了充满哲理和智慧大作的《道德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叫《德道经》,韩非子时代(距老子已经300-400年)这个本事没有名字,一般用“老子”)。《道德经》并非老子一两天内一挥而就(古代都写在木条上,肯定一天完不成5000多字,这个我们想都可以想到),据说是登函谷关、上荆山、爬铁岭塬的过程中不断揣摩自己人生和总结历史的结果。许家古寨位于铁岭塬下,与函谷关隔河相望,是老子去铁岭塬的必经之地。
据传,当年老子辞掉周王朝图书馆馆长职务后,想去西边的秦朝散散心。一路上,各个驿站对老馆长都是热情接待,消息早已传到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耳朵里。尹喜是一位好学问的人,非常敬慕老子的才华,就掐着指头计算老子哪一天能到函谷关,希望能拜老子为师。因此当老子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时,他早早让人打开关门,恭迎在路边了。老子对此非常好奇,就追问缘由。尹喜说:“我早上起床后就发现有一团紫气从东边飘过来,到函谷关后慢慢散去,就想今天一定有高人到来,果然把先生接住了,此乃天意!”老子一听非常高兴,感到自己真的遇到了知己,就和尹喜聊了起来。尹喜极力挽留老子在函谷关一带讲学,老子答应停留一段时间办几个讲座,也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尹喜便为老子安排行程。他先陪老子在桃林地区各个学校举办讲座,由老子讲授各方面的知识,帮助当地群众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再陪老子探访桃林地区的各个历史遗迹,深入了解这里的文化内涵。闲暇之余,老子与尹喜等人坐在涧河边或者来到铁岭塬上一起探讨学问。当他们谈论的话题由涧河水到母亲河、由自然到人文、由历史到眼前的函谷关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时,老子心中慢慢有了一个奇妙的构思,决定在此把自己几十年来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规律用文字记载下来,并取名《道德经》,以教育世人顺应自然、科学发展、无为而治、和谐相处。
写书的过程中,老子经常出现心情烦躁而无法下笔的情况,此时他便约上尹喜一同坐在涧河边或者对面的铁岭塬上观望函谷关,看着为了生计而忙碌奔波的人群,谈古论今,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老子与尹喜在辩论中不断提炼哲理,逐步完善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然后回去继续写书。有一天,老子又约上尹喜骑着青牛来到塬上,由于天气非常炎热,他们骑在牛背上汗流满面。老子问尹喜能否到附近村庄借碗水喝,尹喜就给老子讲起了这里的风土人情。说这个塬上极缺水,人们为了节约用水,在干旱缺水时,早上起来都是互相对立着,把唾沫喷到对方脸上洗脸,于是便有这样的谚语:“铁岭塬,水艰难,唾沫洗脸不要钱。冬天藏雪积来水,夏天饮水粪坑边,有女不嫁铁岭塬。”老子听了感慨说,这里的百姓生活太艰难了,要有眼泉水就好了。这时,青牛好像听懂了主人的话,只见它大吼一声,奋力向后一踢,说来也怪,牛蹄坑中竟慢慢渗出了水,逐渐形成了一个水坑,水源源不断地向外流出,老子成为喝泉水的第一人,故被人们尊称为“龙的化身”,此泉也被人们称为龙泉。
老子《道德经》写成离开函谷关后,尹喜常常独自来到老子当年在铁岭塬观道的地方发呆,一站就是半天。后来,他就辞去关令西行,追寻老子去了。人们为了纪念尹喜挽留老子著述《道德经》,在观道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庙,一是纪念他的功德,二是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多学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