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为何哭歧路

 尽管现今“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冷漠之人蛮多,可碰到一个这么冷冰冰的“直抒胸臆”,有啥说啥的人,真的让人一下子难以接受。然而,这种“一毛不拔”精神,当初就是杨朱首倡的。知道杨朱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在诸子中他也不是很出名,因为后世的统治者和一些虚伪的“主流”思想家常常会有意无意的边缘他,可早年的孟子曾言“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直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杨朱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影响力真的不容小窥。

 
一般人想,如果因对天下苍生有好处,而拔下自己一根毫毛有何不行,有何不可?可杨朱就说不。他认为人生难得,应该“贵生”、“重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他希望人人都管好自己的事儿,别去操别人的心,什么国家呀、大众啊,都不能侵夺个人利益和生活,他也反对侵夺别人。所以他留了如下名言给后人: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这种冰冷的,让人觉得有点儿怪异的理论,其实是有历史缘由的。他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个乱世,说冠冕堂皇话儿的人很多。发动个战争,搞个阴谋诡计什么的,总会整些个上得了台面的借口,尽管是蒙人的,但让人送死总得弄个“高大上”的看似饱满的理由吧,总得让赴汤蹈火的人热血沸腾了才能义无反顾吧!
 
  现在的人都知道战国是延续了春秋的故事,战事都是为了霸业而为,根本没什么“义战”可言,那时的庶民可不懂这些,被统治者假借“义”字煽动起来可能比较容易。然而明白人总是有的,杨朱就深知所谓“利天下”实则是为了成全帝王的“霸业”,所以他要疾呼“不为”,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
 
  任何东西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语境,都有可能会被人曲解。杨朱就是一个被曲解了的人,也是一个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大待见的人,因为他的逻辑与君王政客相左,和忽悠老百姓的那些个什么“大公无私”“为国捐躯”唱反调。
 
  就杨朱这样一个,如今看来很“逆反”的人却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也许我们会觉得杨朱表面的“自私”下面有着很深沉的慈悲。故事是这样的:
 
  一次杨朱的邻居家丢了一只羊,发动了很多乡亲去帮助寻找。杨朱问为什么要去这么多人,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后来羊没找到,大家回来了,杨朱又问原因,邻人说:“岔路之上又有岔路,我真不知道从哪条岔路中去寻找那只羊呀!”刚巧不多久,杨朱也出行,也遇到一个岔路口,他忽然悲从中来,竟然哭了起来,这就是所谓“杨朱哭歧路”的典故。是什么原因让冷眼看世界的杨朱如此情不自禁?读过这个典故,会让人在心里画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然而,猜度一个古人并不是一件易事。
 
  一个面对乱世,能冷言冷语地说出“拔一毫利天下而不为”的人,竟然在歧路面前情不自禁,看似有违常情,但细想又觉得不悖常理。因为,一个非常重视生命的人,对人生的关照绝对会超出常人的,故在生命的某个岔路上忽然有了重大领悟时,难以自持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杨朱到底领悟到了什么呢?是迷失方向的感伤,还是联想到当时的人生难测,命运多揣;亦或是意识到生逢乱世,一念之差便可能误入歧途,遗恨终身呢?后人只能凭借个人的有限智力各找各的视角了。
 
  人生确实歧路纵横、岔路繁多,虽然可南可北,可东可西,但考验人的却是沉甸甸的“选择”二字。纵看历史,横看国家,人类史上哪个重要关头不是难以抉择的艰难时刻?选择当前,能有几人不彷徨,不困惑,不感到压力的?选择就是扳道岔,未来是禍是福全在一念之间。
 
人生都是单行线,对错就在抉择的那一瞬间。许多事儿都无法重来,注定了选择要有困惑。这就更要求选择需慎重、科学,要有技巧。不能因为智者难觅,就不去选择智者,遇事找了解这方面事情或有这方面经验的人讨教,一定是最睿智的选择。
 
一般民众不可能有智囊团,但应该知道什么问题该找什么样的人去咨询,这一定是一条正确的思路。精神上的可根据不同的信仰,去找神父、神甫、牧师,去找上师、方丈、阿訇、拉比;学习上的可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去找老师、教授、导师;工作上的,可找师傅、找上级、找专家、找领导;生活上的,可以找父母、找亲人、找懂的朋友。总之,找先行者、找传承者、找对歧路有研究的人向导做我们的领路人,一定会少去许多不必要的磨难。
 
  一般的人没有许多错综复杂的难题需要选择,有状况的时候,有“高人”指点一下,便会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因为无知造成的失误。其实减少失误就是人生很大一笔财富,而这笔可观的收获,就是“明白人”帮我们“选择”出来的。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思路真确,选择得当。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很自由,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国家之间可以随便炮,不需要签证,所以那时的人愁的是岔路太多。而现今社会,人们可能更愁的是没多少选择,人生常常会步入绝路,事业常常会碰到瓶颈。但,寻找“智者”或者“高人”这个选择千古不错,有这样的人给开开悟,一定会获益良多。看似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死胡同,可经明白人一点播,往往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难题自解,困难不攻自破——别放弃了正确的选择。
 
  回到战国初期,回到杨朱住世的那个时代,设身处地的想,杨朱似乎不必哭。因为杨朱不是管仲、晏子、范蠡、百里奚,也不是苏秦、张义那样的入世很深,并身处高位之人,他的歧路和后者这些人完全不同,难度也相去甚远,他的选择应该容易得多,轻松得多。可我觉得,杨朱想的一定不是他自己,而是那些在岔路上走失的芸芸众生。
 
  杨朱距我们有2000多年的距离,他的智慧与思想散落于《孟子》《韩非子》《淮南子》等书中。图书馆里他的东西很少,与圣人和亚圣人不好比。想感受杨朱的精神气息,也只有从《列子.杨朱篇》的字里行间求索寻觅,虽然《杨朱篇》是不是他的东西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内中蕴含的深意,自有它夺人之处。
 
读了扬子,也许我们换个角度看歧路,会有许多新领悟。

扫一扫手机访问